2020年,面对“疫”常困难的外部压力,安庆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司法厅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决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实施 “法治惠民”十大工程为抓手,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新需求新期待。
优化营商法治环境
安庆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向企业解读“首违免罚”
探索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创新建立了由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公室发起,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相关政府部门等单位组成的法治保障共同体,聚焦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的制度瓶颈和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共同体成员单位协同开展问题研究、政策制定、宣传培训、评估优化等工作。
在全省司法行政部门率先开展“首违免罚”。安庆市司法局先后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局出台安庆市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涉及66项轻微违法事项。截至目前,涉及中小企业的304起行政案件免于行政处罚,避免了过去的“一罚了之、一罚停之”,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力,让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充分活跃起来,发挥应有作用。
在全省率先建立法治督察员、执法监督员队伍,设立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聘请了54名法治督察员和20名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选定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执法监督联系点,及时反馈营商环境执法问题。
全面启动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宣传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和《进一步优化长三角法治化营商环境宣言》。下发《关于做好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对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拟废止和修订各5件。支持律所、公证机构等在处置僵尸企业、不良债务、资产处理及企业重组中发挥积极作用。
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
安庆市司法局开展“民法典进企业”暨经开区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专题活动
“面对面”普法送法。编写印发了5万字的《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政策问答》,分劳动用工篇、商事活动篇、违法犯罪篇和典型案例4章,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全流程指引。举办企业复工复产律师公益服务座谈会,开展“民法典进企业”暨经开区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专题活动,共组织现场政策宣讲解读48场次,提供法律咨询412人次。
“线连线”化解矛盾。组建了18名律师志愿参加的公益法律服务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主动介入涉及本地企业复工复产矛盾纠纷和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案件,最大努力通过调解、和解方式缩短办案周期、减少企业成本。共解决涉企矛盾纠纷105件,开展劳动关系调解96人次,我市律师“推动在线调解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案例入选司法部第一批8个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律师公益法律服务指导案例。
“点对点”防范风险。组建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工作队主动对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企业、规上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推动法律保护关口进一步前移,全面帮助企业发现赌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组织8家律所14名专业律师,为全市31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展法治体检。全市律师担任739家民营企业法律顾问,撰写法治体检报告531份,梳理法律风险和法律问题224个,提出法律建议642条。
深入推进法律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桐城市黄甲镇黄埔村中心村庄开展“法援惠民生·扶贫奔小康”品牌建设主题宣传活动
结合“七五”普法、江淮普法行等活动,打造326处法治扶贫攻坚百姓大舞台,开设1700余处“法治扶贫夜校”、“法治书屋”,开展“维权进农家”等活动1200余场次,受众5万余人,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完善法律援助贫困人口数据库,将持有建档立卡手册的60余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法律援助对象范围;在2020年度的省司法厅工作通报中,我市荣获全省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绩效考核第一名,实现了三连冠。
打造和培育一批特色调解工作室
南水回族社区马大姐调解员,成功调解斯大姐回族餐厅与团结新村3栋居民因下水道堵塞引发的矛盾纠纷
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大力推广我市调解工作特色品牌,“六尺巷”、“三孝”、“乡贤”、“马大姐”特色调解作用发挥明显,调解方法得到有效推广。全市依托矛调中心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六尺巷”等地方特色品牌调解工作室1000余个,其中“六尺巷”调解工作室249个,“三孝” 调解工作室56个,“乡贤” 调解工作室261个,其他调解工作室532个。
中央电视台第12频道社会与法“小区大事”栏目播出我市交调委调结的一起案件;省电视台科教频道法治时空栏目对我市迎江区马大姐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了专访采编,并进行了报道。
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集中审核会
制定《安庆市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要求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或直接涉及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直接关系公民人身、重大财产安全的事项外,原则上都要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目前,49家政务服务部门的167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切实解决了企业和群众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做到了企业和群众“少跑腿”。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拓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范围,着力打造“无证明”城市。
启动“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活动
望江县华阳镇司法所
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在全面推进司法所提档升级三年行动基础上,扎实开展“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零距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全面提升司法所维护一方稳定、保护一方平安、守护一方安宁的能力水平,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为“平安安庆”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全市司法所共排查纠纷线索13703余件,参与调解案件20276余件,防止纠纷激化4409起;举办法治宣传3336余场次,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475条,参与制定规范性文件和指导制定村规民约775件,解答法律咨询12877余件次,协调法援申请初审1894件。
持续深入开展“安庆普法四季行”活动
宪法进军营宣传活动
围绕“群众所需、党政所急、法宣所能”,持续深入开展了“春风普法”、“服务大局”、“法治乡村”和“法治街区”的“普法四季行”活动。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积极引导人民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有效地化解社会、家庭等各种矛盾纠纷,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稳定环境,统筹推进普法工作更深更实。
在全省率先创新“普法邮路”宣传方式,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安庆市分公司联合印发《安庆市“普法邮路”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普法邮路”活动,组建“普法邮路志愿服务队伍”,普法邮政车辆日均出车千余台次,利用“双11”定制收发普法包裹十万余件,普法宣传走进千家万户,传统的绿色邮路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普法新路。联合安庆中北巴士以45条公交线路、400辆公交车厢和143个公交站台为依托,向乘客宣传民法典法律知识,打造“民法典”法治公交,推动民法典宣传全覆盖。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建设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就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及推进我市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网格化建设作出部署安排。
推进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建设,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拓展法律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及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服务;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融入政府公共服务总体布局,“嵌入”现有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结合我市“两长”(单元长、联防长)工作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深入城市小区和农村村民组,拓宽服务面,打通公共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加快司法行政科技应用体系建设
加快“数字安庆”和“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政府信用数据共享开放,实现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服务质量评价、失信惩戒信息网上公开。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整合政府信息公开网和门户网站平台,满足社会公共的知情权,提高行政效能和科学决策水平。与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对接,将正在使用的法律援助、公证、律师、司法鉴定等业务系统数据向市级平台归集,着力实现与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优化完善“12348”法网功能,推动各地将“12348”法网链接或融入市县区政府官网、电子政务网和皖事通,方便群众咨询法律服务、申请法律服务事项。截至目前,“12348”法网注册用户达11.1万人,全市共建立法律服务店铺197家,发布法律服务产品1884件;网上业务办理1000余件,累计法律咨询总量11000余条。
切实加强司法行政组织队伍建设
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光彪在全市司法行政综合业务培训班上进行授课
举办全市法治建设能力培训班和全市司法行政综合业务培训班,提升司法行政队伍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推深做实机关效能“红黑榜”机制,采取月度述职、科室互评、局领导综合评判的方式对各科室月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引导干部队伍树立认真负责、勇于担当、争创先进的工作作风。
积极开展以“四联四增”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工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深入开展问题检视,共查摆问题28项,做到立行立改。律师行业“五不”“三承诺”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施作风建设“正能量”工程,追求创新敢担当。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走基层、转作风、解难题”常态化。市司法局机关40名干部下沉司法所指导业务开展。局领导班子带队到望江县、宜秀区等地开展“政法干警进网格”和“千家万户访平安”活动,共走访340户,发放《司法行政工作服务手册》等资料1500余份,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市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