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庆普法网 加入收藏

法治要闻

法治要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法治要闻 >

强基固本 让普法在农村基层扎根结果

发布时间:2019-12-31  |  访问次数:

  乡村治,天下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结构呈现深刻变化,“三农”问题发生深刻变革,在全面实施法治乡村建设战略背景下,做好农村普法工作是新时期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进程的重要课题。安庆位于皖西南区域,现辖10个县(市、区)、1545个村居(其中村委会1295个),人口520余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为抢抓新机遇、解答新课题,安庆市立足市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始终将农村普法作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优化机制、夯实阵地、锻造队伍、创新载体”为着力点,集聚精锐力量强力攻坚,优化工作模式开辟新路,农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农民笃行法治、农村奉行法治的良好局面,普法工作在农村基层扎根结果。

  一、抓紧“责任链”,构建农村普法宣传联动格局

  聚焦完善优化机制,从整合资源、实现联动、形成合力入手,着力压实农村普法工作责任。一是健全联动机制。市法宣办制定方案,召开动员会,专题部署农村普法工作。各地将农村普法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逐级签订了责任书,将农村普法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同时将农村普法工作与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文明创建深度融合,推动农村普法大联动。二是整合多方资源。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协调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农村普法倾斜,形成了党委重视支持,政府组织实施,公、检、法、司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三是形成工作合力。农村大普法格局变“单兵作战”为“团体作战”,变“单向推动”为“多维联动”。针对农村当前林地确权、土地承包、征地补偿等普遍法律问题,各级部门组织1375人成立了110个法治宣传巡回小组,深入农村调解纠纷2500余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3150件,举办法治讲座850场,基层法院组织庭审观摩以案释法216场,农村普法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打牢“奠基石”,筑建农村普法宣传战斗堡垒

  聚焦建好用活阵地,从建园地“以文育人”、搭平台“以学促用”、创示范“以点带面”多点发力,着力构筑农村普法阵地集群。一是普法园地全域覆盖。全市新建“农民法治文化乐园”“农村法治文化广场”149个,各村建立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村庄(长廊)1545处。桐城、岳西、望江创新将“礼让”“乡贤”“不越雷池”等地域文化融入法治阵地建设,兼具乡土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农民法治文化乐园、广场等在安庆广袤农村星罗棋布,形成宜城独有的乡村法治文化风景,村民在徒步“风景”中自觉接受法治教育,“以文育人”正悄然实现。二是学法平台拓展更新。建立“村民普法学校”1295个,开设“农民普法大讲堂”,制定每月学法、季度考法制度,探索推行“村支部书记上讲台讲法治”,探索实行千名党员领学、百万村民跟学机制。岳西县、宿松县“法治扶贫夜校”“农民工法治培训班”在基层场场爆满。“新时代普法传习所”“网络普法小课堂”“法治流动课堂(书屋)”将法治学堂建在村民家门口,将法律法规送到村民手中,农民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学促用”真正实现。三是示范创建持续深化。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3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6个,连续3年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纳入全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启动第八批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开启市、县、乡“三级联创”火热局面,推动法治乡镇、法治村庄创建评比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宣传阵地提档升级,“以点带面”逐步实现。

  三、锻造“排头兵”,激发农村普法宣传内在活力

  聚焦锻造梯次队伍,推动专业团队一体化、基层骨干培训常态化、志愿队伍社会化,凝集农村普法队伍磅礴力量,着力构建农村普法组织体系。一是“专”字为要强化团队力量。全市、县两级现有“普法讲师团”12个,讲师360名,“普法联络员”660名,定期召开年度骨干培训,分批入驻乡村开展巡讲1320场。乡镇一级充分吸纳公安、法检、律师成立了149支法律进乡村小分队,常态化开展普法宣讲。各村培训村支部书记、村两委为普法宣讲员,建立起市、县、乡、村一体化普法工作网络。二是“精”字为要培育基层骨干。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两委”、村民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为主体,精准培训对象,以农村生产生活实用法律法规为重点,精选培训内容,共培养7420名农村“法律明白人”。推行农户自学。在村干部领学、集中培训基础上,鼓励农户加强自学,选树“宪法先进户”3560户,基层学习培训实现常态化。三是“广”字为要壮大志愿队伍。各县(市、区)成立各类农村普法志愿团队共计千余支,新招募志愿者近4000余名。农村普法宣传志愿服务队伍进村入户开展各类活动万余次;农村法治书画协会定期举办法治书画展览,开展法治春联送祝福;农村法治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基层,自编自演法治文艺节目560余场,形成法宣办主导,社会化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

  四、用好“催化剂”,深化农村普法宣传活动实效

  聚焦拓展创新载体,通过亮化法治黄梅戏名片、细化特色普法宣传、优化农村法治环境,推动法律在农村活起来落下去,着力打造农村普法特色品牌。一是法治黄梅戏善运匠心。精心创作编“活”。联合黄梅戏艺术馆创建法治文化创作基地,联合宣传部、广播电视台建立起法治黄梅戏创作、推广机制,建立“法治黄梅戏资源库”,多部戏剧获国家级荣誉。精心排练演“活”。在全市开展“百镇千村法治戏剧巡演”,以“点餐送戏”服务模式,融入“桐城歌”“曲子戏”“文南词”“岳西高腔”地方戏,定制法治巡演节目单1545个,开展活动560余场,吸引近百万人次观看,该做法经中国普法网推广。二是特色普法宣传善聚人气。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小额信贷、婚姻家庭等普法需求开展了“服务脱贫攻坚普法行”“农村普法微课堂”,答复村民法律问题。紧扣时间节点开展了“春耕送法”“法治灯谜”“村民法治春晚”“新时代学法分享会”等特色活动,送出法治礼包万余份,万余名村民参加活动。三是基层依法治理善树导向。加强以案释法,采取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使普法宣传更接“地气”。在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基础上,探索推进“法治书记”坐班制,加强治安防控,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参与宣传修订村规民约500条,开展家风家训宣传活动650场,各级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平安社区”2850户(个),基层“三治”融合扎实开展。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2015 http://pf.aqflyzw.com/ 安庆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地址:安庆市菱湖北路30号     邮政编码:246001
电话:0556-5701513     邮箱:aqfzb@163.com   ICP:皖12016054-2号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