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怀宁县结合县域发展实际,不断升华“六尺巷”工作法,坚持听、辨、劝、借、让、和“六”个步骤,做到心“仲”有“尺”,实现纠纷化解在“巷”道,有力维护劳动者权益,助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六个步骤:精准调解促和谐
2024年8月份,张某某在怀宁县某服装公司工作时发生受伤,双方就工伤认定和待遇赔偿问题产生争议。怀宁县人社局事先介入调处,分管领导安排工伤股、仲裁院、法规股等科室积极参与调处,在工伤认定出来之前,运用“六个步骤”进行现场调解。怀宁县人社局工作人员首先耐心倾听双方当事人的陈述,查验了具体相关证据材料,全面了解案情;随后通过辨析是非,精准释法明理,告知人社部门业务职能和工作流程;接着运用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劝导,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消除对立情绪;同时借用多方力量参与调解,多元联动止争,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属地村民代表积极参与旁听,并给出宝贵建议;在调解过程中强调互谅互让,寻求利益平衡点,让出各自心中的“三尺墙”;最终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在未作出认定之前就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实现事心双解,并签订书面调解协议。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张某某争取到了应有的6万余元的工伤待遇,也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和司法败诉风险,实现了共赢多赢局面。截止2024年12月,全县共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297 件,已办结295件,其中裁决53件,调解242件,中止2件,调解率82.22%。与23年71.86%相比,调解率幅度提高11个百分点。
心“仲”有尺:公正裁决保权益
2024年10月,省内一家外贸公司在我县因生产规模急剧缩小,对十多名员工进行裁员,双方就经济补偿问题未达成和解,随即员工向我局提出仲裁申请。仲裁员第一时间组织劳资双方就经济补偿问题展开磋商,在调解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做到心“仲”有尺,确保调解结果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在了解到企业前期快速兑付员工工资所做的努力得到员工认可,考虑企业经营现状以及企业负责人信誉较好等实际因素,仲裁员引用了“六尺巷”的典故,强调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寻求共识。最终县人社局积极引导双方在经济补偿上做出合理让步,并最终签订了《经济补偿协议书》,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也充分地保障了县内良好的营商环境的。2024年全县受理的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成功的242件案件中,劳动者主动提出让步的案件达8件,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让步的案件达9件,劳资双方均提出让步的案件达225件。
调解“巷”道,基层仲裁新途径。
怀宁县人社局积极构建调解“巷”道,在仲裁工作中不断创新实践,将“六尺巷”文化与劳动仲裁工作紧密结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4年11月份,怀宁县某乡镇家具加工企业因经营不善,拖欠了13名员工的工资,大多数员工考虑到与老板的邻里关系,之前一直未向劳动部门反映,后经多次讨薪无果,情绪激烈。怀宁县人社局受理后,迅速启动了流动仲裁庭机制,会同属地政府和村委前往现场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仲裁员首先稳定了农民工的情绪,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对加工厂的员工情况、财务状况、员工工资拖欠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收集了相关证据材料,明确了拖欠工资的事实和金额,与加工厂负责人及员工代表进行了多次沟通,耐心听取了双方的诉求和意见。在属地政府和村委参与下,经过多轮协商,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企业承诺在限定时间内支付拖欠的工资,并签订了《工资支付偿还协议》。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基层仲裁在化解基层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怀宁县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六尺巷”工作法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劳动仲裁工作机制,为根治欠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贡献怀宁人力量。(供稿人:张冯 审稿人:曹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