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安庆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全方位、高质量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擦亮法治文化“宜”名片。
因地制“宜”。安庆市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为宗旨,推进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拓展工程,将法治元素融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建成了一批有规模、有亮点、有影响的精品法治文化阵地,在城乡建设中绘制出一幅幅精雕细琢的法治文化画卷。
按照“市级阵地有规模、县区阵地有亮点、村社区阵地全覆盖”的原则,统筹安庆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广场)等场所设施,添加注入法治元素,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与地方特色文化、群众生活紧密融合,已建成法治文化公园58个,联合黄梅戏艺术学院建立法治黄梅戏创作基地1个,文化舞台1269个、农村法治书屋906个、农民法治夜校82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68个。
人文相“宜”。安庆作为黄梅戏、桐城歌、潜山弹腔、岳西高腔、望江龙腔、太湖曲子戏等多种地方特色戏种的故里,丰富的地方戏种资源是安庆普法的一支源头活水。安庆市整合优势文化资源,以“法治黄梅戏”为龙头,构建“一地一品”法治文化阵地体系。
市级层面,充分利用黄梅戏品牌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建立法治黄梅戏作品资源库,以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创作、展演法治黄梅戏作品,跳出了脸谱化的传统普法模式,“唱”出了一条“戏曲+普法”新路子。
县区层面,充分提炼桐城“六尺巷”、望江“三孝”“不越雷池”等县域传统法治文化精髓,推动“礼让、贤达、孝亲”文化融入法治文化建设,创作《宪法颂》《黄梅声声唱普法》《宪法就在你我身边》等法治文艺作品50余部,自编自演普法节目1800多个。
形式合“宜”。2023年以来,为迎合群众学法前端需求推进普法供给侧改革,以开展情景式、交互式普法活动为切入点,借助法治扶贫夜校、农村法治书屋、村民普法学校、社区普法讲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民主法治示范村、巡回法庭等,开展“百镇千村法治戏剧巡演”“法治电影进万村”“法治文艺天天演”等活动 1750场次。
以安庆古城“花朝节”为契机,打造“旅游+普法”新亮点,通过学法答题送票的形式,使得文化旅游的红利普惠于民,调动大众的学法普法热情,实现了普法活动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安庆市还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法治宣传教育的融合发展,在大鼓书、文南词等非遗文化项目注入法治文化,鼓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创作法治文化精品,走出“非遗+普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