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安庆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中的教化引领作用,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全方位、高质量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擦亮法治文化“宜”名片。
因地制宜,构筑“精品化”法治文化阵地。按照“市级阵地有规模、县区阵地有亮点、村社区阵地全覆盖”的原则,统筹全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广场)等场所设施,添加注入法治元素,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与地方特色文化、群众生活紧密融合。目前,已建成法治文化公园58个,联合黄梅戏艺术学院建立法治黄梅戏创作基地1个,文化舞台1269个、农村法治书屋906个、农民法治夜校82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68个。
新老皆宜,开拓“集群化”法治平台。借助网络新媒体兴起的东风,在阵地普法、讲座普法、流动普法线下同质化输出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智能化、云端化集成普法新元素,打造新媒体普法矩阵,开拓线上普法平台。民法典宣传月期间,依托网易新闻平台,直播民法典法治宣讲,开设《“宜”起说“典”事》普法栏目;“扬帆FM”普法之声以青春力量传播法治好声音;望江县“村长三人行”抖音账号发布“普法黄梅短剧”,播放量已超过260万。
形式合宜,开展“特色化”法治文化活动。迎合群众学法前端需求,推进普法供给侧改革,以开展情景式、交互式普法活动为切入点,借助法治扶贫夜校、农村法治书屋、村民普法学校、社区普法讲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民主法治示范村、巡回法庭等,开展“百镇千村法治戏剧巡演”“法治电影进万村”“法治文艺天天演”等活动1750场次。
人文相宜,打造“本土化”法治文化品牌。整合市县乡村四级优势文化资源,以“法治黄梅戏”为龙头,构建“一地一品”法治文化阵地体系。市级层面充分利用黄梅戏品牌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建立“法治黄梅戏作品资源库”,以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创作、展演法治黄梅戏作品,“唱”出了一条“戏曲+普法”新路子。县区层面充分提炼桐城“六尺巷”、望江“三孝”“不越雷池”等县域传统法治文化精髓,推动“礼让、贤达、孝亲”文化融入法治文化建设,创作《宪法颂》《黄梅声声唱普法》《宪法就在你我身边》等法治文艺作品50余部,自编自演普法节目18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