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人心,深植法治精神。近年来,安庆市各地各部门围绕法治文化建设,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持续深入打造普法品牌、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创新宣传机制方式,全方位、高质量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普法宣传精彩纷呈,普法举措亮点频现,法治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日益浓厚。
一、锻造精品,打造特色普法品牌
醇绵动听的黄梅戏、乡俚传诵的桐城歌、古风古韵的潜山弹腔……在安庆市经开区老峰镇文化广场,“百镇千村法治文化巡演”活动给广大群众带来一场寓普法于文艺的视听盛宴。
取材于群众身边的疑难杂事、邻里趣事,经过艺术加工,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广大群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学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知识,寓教于乐、一举两得。“八五”普法以来,安庆市充分利用黄梅戏品牌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创作出《春风送暖》《六尺巷》《不越雷池》《普法之家》《黄梅声声唱普法》等38部法治黄梅戏作品,其中包括潜山弹腔《三奏本》、岳西鼓书《依法治国就是好》等本土非遗文化作品,建立起“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
作为安庆市普法特色品牌,“法治戏曲进万家”“百镇千村法治文化巡演”通过一部部优秀文艺作品,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近年来,共征集法治故事、法治漫画、法治戏曲、法治微小说等法治文化作品700余部,评选出优秀获奖作品30余部,举办演出活动1500余场次,满足了41万名基层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其中组织创作的普法《三字经》集传统文化和法治宣传于一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在全市1500余所中小学校传唱。
二、以红固本,拓展法治文化阵地
“通过参观学习,我深刻领悟到当代中国的日益繁荣富强是在怎样一种血泪斑驳的历史中艰难挺过来的,并是以怎样的一种耐力和无畏最终赢得了胜利。同时,我也感受到今天法治建设硕果累累的背后是法治建设的厚重积淀。” 在岳西县主簿镇大歇村的“代号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内,参观完陈列展厅的游客王先生说。
近年来,安庆市充分利用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故居旧址和读书处、王步文故居、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司令部旧址、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清水寨暴动旧址、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旧址等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 组织干部职工到初心使命馆开展“同唱红歌 同读宪法”活动,在重温红色记忆的过程中砥砺初心。积极组织学生到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暑期法治实践,聆听红色故事,感悟法治内涵。
按照“一地一品”要求,目前全市已建成法治文化公园17个,联合黄梅戏艺术学院建立法治黄梅戏创作基地1个,统建、联建法治文化馆20个、博物馆(纪念馆)19个、剧场78个、文化舞台1269个、农民文化乐园656个、农村法治书屋906个、农民法治夜校82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68个,实现了在城区主干道、活动中心及高速路口有高密度的法治宣传公益广告,在县城有法治文化公园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在乡镇有法治文化一条街,在村居有法治文化长廊和乡村普法文化大舞台,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着力打造红色法治文化阵地、讲好法治安庆故事。
三、传播强音,创新宣传方式
以文化人,贵在创新。近年来,安庆市积极探索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径,加强创新法治宣传机制方式,通过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迎江区充分挖掘安庆古城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搭建“旅游+普法”公益性活动平台,实现了普法活动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了大众的学法普法热情,吸引了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这一活动还促进了法治宣传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共赢发展,通过学法答题送票的形式,使得文化旅游的红利普惠于民,对于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宿松县通过打造农村普法系列小众品牌,精准聚焦乡村治理难题,贡献普法“微”智慧。同时,针对农业生产、土地管理、劳务合同以及群众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联合民政、公安、人社、妇联等部门,现场提供法律咨询、宣讲服务、政务事项办理,把群众家门口的“小院”“小摊”等地打造成为集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矛盾摸排、民情反馈等为一体的服务阵地。
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地域法治文化特色,在“六尺巷”片区恢复修缮PPP项目中,设置“故地新风”板块,展示本市“一五”到“八五”法治建设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发展历程。依托“巷子”“围墙”文化,持续在兴元社区、大王社区、六尺巷社区等地,手绘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法治文化墙,图说普法,以案释法,不仅美化街巷,更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创作《法律援助在身边》《藏粮》等法治黄梅戏曲、动漫,丰富地域法治文化建设。
随着“八五”普法规划在安庆市全面实施,过去一年,各地法治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愈加完善,整体法治环境持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