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安庆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精准实施“八五”普法工作,创新乡村普法工作机制,奏响乡村普法的和谐曲。
一是在乡村普法内容形式上突出“广”。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为主题,组织开展“典亮村居 振兴乡村”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创新戏曲+普法、红色+普法、古城+普法、旅游+普法等新模式,推动民法典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打造“普法小院”“法治乡约”“普法板凳队”等农村普法小众品牌,化“泛而空”为“小而精”,化“远而疏”为“土而亲”,实现了普法由单向输送到双向互动转变。针对农村实际,重点筛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编制“口袋书”等载体开展精准滴灌普法。将学习情况纳入村民积分,激发群众法学兴趣。结合地域文化,积极培育小众普法品牌,坚持寓法于艺、寓教于乐,组织法治乡村宣讲队、普法讲师团、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等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2700余场,使法治宣传更接地气。
二是在乡村普法队伍建设上突出“精”。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多渠道吸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乡村精英等优秀人才进入到农村法治队伍中来,全面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法治意识和执行能力。把法治建设实绩作为考核基层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优先提拔和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优化农村法治人才队伍,鼓励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乡村致富带头人等加入村(社区)队伍,通过干部夜校、乡镇党校等形式,加强乡村法治队伍的系统培训、轮训,提升乡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群众问题能力。深挖法律明白人的培养,依靠“法律明白人”为群众解疑释惑,全市各村“法律明白人”数量超过3名。组建乡村民间法治艺术队,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富有安庆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法治文化剧本,推动普法工作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三是在乡村普法成效显现上突出“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人民群众搭建了说事、议事、调事的平台。依托乡村法治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现有阵地建设说事点,融入了当地文化底蕴。整合司法所、社区调解委员会、物业纠纷法官工作室等资源,成立“慧评理”红色驿站,破解矛盾化解难题。结合当地民俗、地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优良家风家训等文化资源,将法治建设融入红色遗址和各类历史文物的传承保护,把法治元素融入乡村文化广场,推出乡村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文化胡同,提高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多样性、丰富性,已建成“农村法治文化广场(长廊)”1685个,“村民普法学校”1450个,农家法治书屋1546个,法治文化墙534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