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庆普法网 加入收藏

法治建设

当前位置:主页 > 依法治理 > 法治建设 >

怀宁县腊树初级中学深入开展农村学生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2-12-29  |  访问次数:

  基本信息

  · 检索主题词:学生;学校;法治普法宣传活动;青少年普法

  · 举办单位:怀宁县腊树初中

  · 普法对象:青少年学生

  · 普法活动形式:宪法保驾护航,留守不再孤单,法治伴我成长

  · 普法活动日期:常态化开展

  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怀宁县腊树初级中学是怀宁县规模较大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是安庆市留守学生法治教育基地,针对农村留守学生多、行为习惯差、法纪意识弱,一些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性格孤僻、扭曲;众多的留守学生,由于长期脱离父母的有效监管与言传身教,沾染了不良习气。他们缺乏学习动机目标,节假日和夜晚与电视、手机为伴,加上“隔代教育”影响,在家任性,自理能力差;在外自闭,大多不善于、不愿意与人交往,有的甚至自闭,这是当下农村青少年学生现状,令人痛心与担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法治教育在着力点上要突出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他深刻指出,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法治也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这包括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面对实际,拉树中学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践行五育并举,落实省委、省政府“五大行动”要求,自“七五”普法以来,以创建法治教育基地为契机,狠抓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渗透在学科课程之中,以法治教育课程引领课程法治教育,并由课内到课外、校内向校外延伸。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采取丰富多样形式探索一条农村学生法治教育新路。

  腊树中学于2019年被安庆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挂牌为“安庆市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坚持以法治宣传教育为抓手,让法“典”亮校园,延伸家庭,辐射社会,让青少年学生成长在“宪法保驾护航,留守不再孤单,法治伴我成长”良好法治氛围之中。

  【重点宣传内容】

  (一)厚植法治文化根基,为夯实校园法治教育“培育土壤”

  为使法治为教育增色,让法治宣传教育“软环境”成为法治“硬动力”。多年来,我校一直将建设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推进法治校园建设的基础工作来谋划、推动,列入学校“七五”“八五”普法规划中。学校建设和校园文化设计无不要植入法治理念和元素,发挥“让墙壁都会说话”的功能。每年学校专门邀请市、县司法局领导、专家进行指导,对学校已有的法治文化广场、乡土文化园、农科教实验园、法苑、法治文化长廊、普法教室等场所进行专门规划,对每学期法治课程设置、课时开齐开足、法治宣传提出重点和思路,制定和审核方案。在精准落实上求效度、讲深度。每学期将法治教育教学以“任务书”和“施工图”的形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普法讲解+平台应用+活动体验”活动模式。紧扣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纪念日,各类法治宣传月、周、日等特殊时间节点,让“小手牵大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传播法治正能量,学生也在法治宣传氛围中入脑入心,让法治的种子播种在这培育的沃土之上,达到“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之效。

  (二)创特色,“四结合”助力法治文化“枝繁叶茂”

  法治教育宣传不是照本宣科,列举条目,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法需是实例生动、交流互动、情感触动,才能有效、见效。面向农村“乡情”,立足中学生初步的法治素养和理解能力,根据生活中遇见的法律问题和需求,以“视、听、说、做”四结合,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法治精神点滴浸润到学生生活的日常之中。

  1.挖掘法治校园文化内涵,实现法律“文本”向“生活”转变。将校园打造成传播法治文化大讲堂、普法宣传的大课堂。校园环境“园园相扣、法在园中”:学校大门右侧,学校设置了一处占地1600平米的法治文化广场,广场核心是一块“宪法—国家根本大法”的大理石雕刻,学校每逢重大法治节宣传日或普法专项活动,都聚于此地;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家安全教育日、中国水周、5·12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保护日、博物馆日、11·9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12·4宪法宣传日等,引来过往行人驻足观看。在校园东面乡土文化园,学校与怀宁县文物局,博物馆实行馆校共建,设置怀宁县腊树本土出土文物展示墙,《文物保护法》宣传内容也附在后。学生了解家乡文物现状同时,也懂得为什么要保护好文物和“乡愁”文化;由历届师生栽种的成才林园区,树立《环境保护法》,学生在栽种植树同时,学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地理园区,学生在观测气象同时,也了解了《气象法》;在农科教实验园区,这里不仅是本班级的劳动实验地,也是《劳动法》和相关科普知识的室外课堂,学生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深刻认知。激发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爱,感知法就在生活之中,伴随一生的生活。

  2.打造法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开辟“空中课堂”。实现“静态”向“动态”转变,以“法治+”模式,可视可动还可听。学校工作群、班级微信群每月定时推送法治教育主题及相关案例,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时间,通过校园广播站、报告厅大屏播音系统、教室希沃多媒体、教学楼显示屏滚动播出。打造了一批如“法治教育” “法治安庆”、“警方案例”、“防诈骗攻略”等专题。通过微信群推送防范非法网贷、反电信网络诈骗、防灾减灾、预防溺水、交通安全、疫情防控小卫士,防欺凌等宣传成为常态,家长看到孩子班级群内容,一定会慎重地多留意一秒,多看一眼,多学一点,与孩子也就沟通多一点,家庭气氛更浓一些。吃的不仅仅是饭菜,还多了“法”的味道。 让学生将法治音频资料带进家门,入户入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利用“黄梅戏进校园”活动中演出“法治小话剧”,让黄梅戏推陈出新,寓教于乐,颂扬农村学法用法的新风尚,老师们利用平台直播,让家长线上观看,深受家长喜爱,唱出了法的韵声。

  3.法治宣传做到“能说会道”,一是能“说”,宣讲内容要有典型性,可读性,大众化,法律术语较多,要有一定理解和专业能力,即使是初中生也处于初识阶段,我们主张教师在普法讲解时,化繁为简,去条文模板说教,贴近学生生活,让法治教育“活”起来,“动”起来。二是会“道”,为增强法治文化的感染力。让学生用心中对法的理解,以文学、书法、漫画、戏剧等形式表达和呈现法道。校刊《卧龙潭》设有法治教育专版,先后拍摄普法小视频《哥俩好》、法治话剧《放学后》、法治演讲赛等,通过开展“护航新时代 民法典伴我行”“宪法微视频、微动漫”等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学生创作法治漫画作品获得省市奖项20余件,讲好怀宁“法治故事”。2021年7月学校邀请怀宁县诗词楹联书画三家协会会员来校采风,校园文化遇上法治文化,创作40余副法治楹联书画展出,深受师生喜爱好评,直呼“接地气”。

  4.“始于心,重于行”,法治教育重在行动。实践出真知,行动增才干。为让普法宣传生活化,实践化,不让法冰冷地挂在墙上,而是让法的阳光照亮生活,学校组织师生到腊树社区做志愿、知道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和交通秩序的重要性;教师到高速路口参与防疫值守与交通疏导,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到敬老院做公益劳动,了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培养爱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到本镇所在的惠嘉新型材料企业、听取生产、经营、流通、销售个环节的法律规范和《安全生产法》常识;到龙山新农村示范点观摩乡村振兴蓝图,聆听《土地管理法》知识,树立爱家乡、节约土地的重要性;到查化群故居学习先烈精神,同时开展文物保护的“送法上门”宣传;结合青少年学党史活动,学校组织思政课教师、学生代表到“独秀园”“铁研三房”现场学英模活动,将学党史与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入,增进“不负青春,强国有我”的荣誉感、责任感。

  针对学校寄宿制特点和近几年发生在各地的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针对性围绕“防治校园欺凌、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主题,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创新性探索与实践。如在开展“校园之星”设置“法治宣讲员”“班级调解员”充当班主任管理小助手作用。学校利用主题班会、校训及“国旗下演讲”等场景,倡导同学间学习合作,生活互助,困难互帮的校风,严防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尤其对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和困境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动机和行为,心理预防等进行摸排、会商,借助“心灵驿站”、“知心大姐”工作室,帮助这类群体生克服学习、生活困难,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对心理的障碍进行疏导,让学生们感受到有规矩的校园生活之美好,文明礼仪修养之重要。通过耐心和倾心,真诚交心谈心,学生之间一些矛盾也就及时化解在萌芽之中。让“少年的你”带上了法的“护身符”。

  (三)赋能家校,法治宣传教育“广结硕果”

  农村学校大部分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村离婚率上升,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更好发挥家校合力,让法治教育在校园开花,在家庭、社会结果。我们结合今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重点开展新法宣传,通过家长报告会形式现场听讲,通过传单读本发放,家长有可视材料,让家长知晓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也是孩子一生生命成长的底色。如今社会上存在一些“只生不养”的现象,习惯了“电视带娃”“手机带娃”等,如此种种,亟待纠正。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才是最有感染力的教育方式。自古就有“家国天下”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目标一致,首先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家庭教育要突出“以德为先”的鲜明特色,理直气壮、春风化雨地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改变过去教育为单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模式。新家庭教育法对青少年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

  学校在每学期之中,适时召开家长会,结合不同时期安排讲解相关普法内容,邀请公安、司法、法院干警、法治副校长、普法宣传员来校做好专题宣讲,与学生家长面对面分享和交流,即使是疫情期间,采用线上家长会,典型教育案例分享会形式等,学校校长本人经常会以经历的教育案例,与家长们现场现身说法,指导育人方法,如何带娃依法,家长会也成为家长接受普法的“必修课”。是法律的普及宣传,又是咨询解答互动,普法受众面广,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校园也成为学生和家长“安全岛”。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健全机制,构筑普法长效机制。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应有法治教育与宣传的系统体系,明确校长是普法第一责任人主题责任,做“法律明白人”,日常抓,抓日常。成立学校普法办机构,建立普法宣讲员专、兼职人员和人才库,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渗透在课程之中,建立起法治课程和课程法治教学研的评价体系。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事事有落实确保普法的全动员、全参与、全覆盖。克服普法随机化,碎片化。做到每学期有计划、有重点,有举措、有效果。

  (二)创新方式,构建“法治+”工作机制。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法治宣传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在传统方式基础上,充分利用“报、网、端、微、屏”等多媒体平台,持续广泛宣传,产生“视、听、说”冲击印象和效果,利用报纸、传单、微信QQ群等,增加受众面,提高参与度,增强“法治六进”实效。要根据农村人农事忙闲,不同季节特点以及在外打工家长的返家规律,分清对象,有所侧重且不失时机地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尤其是普法对象法治素养不高情况下,多采取“以案说法”,“以案示警”,让法治教育生活化,情景化。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小能量,小小普法员会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和传播至一片邻里。让法治宣传教育成为连接家、校、社会的纽带和桥梁。

  (三)齐推并进,建立法治教育联动机制。校园法治宣传教育由于受场地环境、受众对象年龄结构、专业师资队伍等条件限制,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政法、司法、政府、镇村各级整合,形成合力,有机联动,每一项法治宣传教育都要做到:精心设计,精准受众、精巧讲解,收效精美。增强普法的受众力,释法的吸引力,守法的影响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要求和总书记关怀关心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我们在“八五”普法期间,将进一步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法治思想,不断挖掘资源,丰富校园法治教育内涵,让法治宣传教育达到:教育出内心的“信仰”;讲出法治的“味道”;研出深刻的“真知”;创出精彩的“亮点”。不断增强师生在法治宣传和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努力将校园努力建设成法治宣传教育的先行区、共进共享美好生活实践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为谱写怀宁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法治力量。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3-2015 http://pf.aqflyzw.com/ 安庆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版权所有     地址:安庆市菱湖北路30号     邮政编码:246001
电话:0556-5701513     邮箱:aqfzb@163.com   ICP:皖12016054-2号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116号